社区版 -E6 家园-
E6家园
  • ·母亲如同一盏油灯
  • ·眉山三章
  • ·妈妈朴实的心愿
大家都在看

扫一扫

下载封面新闻APP

体验更多精彩

眉山三章

  

□何源胜

  

三苏祠

  我用宗教的顶礼仪式,虔诚问候。
  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站列门口,脸上有北宋时代的笑容。他们对我有无限的宽容和爱,这是我一生受到的最高礼遇。我为此情绪激动,嘴唇发抖。
  “三苏”从千年前赶过来,苏洵手捧《六国论》《辨奸论》,苏轼吟唱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苏辙则向我推荐《黄州快哉亭记》。这些文字珠圆玉润,一直都在闪闪发光。
  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”,所有经过前厅的人,都会轻声朗诵。跨过门槛,“飨殿”里有三苏塑像。当自己看到自己的时候,谁更自己?苏洵摸着胡须,苏轼和苏辙也摸着胡须,他们有风吹竹林的惬意。
  是的,竹在三苏祠里随处可见。“门前万竿竹,堂上四库书”,但这还不够,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才写出了主人的品质。
  风又吹来,竹林欢快地将历史掩映,又将历史彰显。
  

水街

  在水街,人是汹涌的水,水是安静的人。
  水中有舞台,舞台那个女子,嫦娥奔月一样从水中飞出来,她在舞动、在唱歌。音乐婉转,身姿柔美,有宋朝的味道。入夜,所有的人都把她比喻为明月,这个来自天上宫阙的女子,真的不知“今夕是何年”吗?
  水在悄悄流走,人也慢慢散去。繁华过后的水街,像一个巨大的问号,留给了我。
  人去楼空的时候,月亮最大。来到舞台中央,我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词牌,其实“明月几时有”这个问题,已经超出了哲学的范畴。人类最美好的祝福,词人早已写了出来,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
  水街在眉山,也在我心里。
  

柳江古镇

  柳江古镇没有江,因柳、姜两姓族人合修一条石板街而得名。
  古镇在岁月里安静地等待,用一块块古朴的砖瓦,一棵棵优雅的榕树,一个个寂寥的吊脚楼,等待每一个有缘人的到来。
  在这里,花溪河的流水是缓慢的,云是懒散的。在慢时光里随意行走,一不小心,还可以看见另外一个自己,正坐在石凳上发呆。
  雨说来就来,古镇在烟雨蒙蒙中,古香古色,具备宋代词人的气质。雨点敲打石板,也敲打心灵,一些诗句自然生发出来,“殷勤昨夜三更雨”“白雨跳珠乱入船”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……
  忽然想起东坡在雨中行走的样子。同行皆狼狈,而自己独不觉。风雨中竹杖芒鞋,人生境界,从容达到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高度。
  雨又来了,谁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