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版 -E6 家园-
E6家园
  • ·当“大白”的那些日子
  • ·异地求学思故乡
  • ·王大爷老两口的零食摊
大家都在看

扫一扫

下载封面新闻APP

体验更多精彩

王大爷老两口的零食摊

  

□王大明

  老成都人的自由职业可谓五花八门,许多职业现在已彻底消失。伫立于今天的小天中街丁字形路口,看见街对面“小天北街”路牌,想起路牌这个地方,就是早年王大爷老两口露天摆卖零食摊摊的固定点位。如果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这里原先是十字路口,口子上多高一根水泥电杆,四周均是一排排老瓦平房居民住戶,下雨的时候,零食摊摊就退回到住家户的街边屋檐下,用塑料布盖着摊位上的食品。
  每天,王大爷都坐在板凳上等候买主。他的零食摊摊很简单,一只较大的竹编储物提兜放在地上,竹兜前放置一块一平尺左右的木板摆卖零食,零食根据一年四季出产的东西进行变换,出啥物产就卖啥:红苕收成了,就卖娃儿爱吃的香脆红苕片;大头菜上市,就卖麻辣的大头菜片片;花生产新,就卖带壳炒制的熟花生;加糖精的爆酒米花,啥都不加的爆玉米花;炒葫豆、碗豆、黄豆,卤豆腐干;论一牙一牙卖的桔子、苹果、汽柑以及甘蔗节等等,总之,凡能进嘴和赚钱的零食品种调换着花样卖。
  王大爷老两囗家挨着晏家院子的一片菜地,门前用竹子搭建丝瓜架子,架子下用水泥和砖砌了个洗衣台。住家离零食摊摊只有一站路的样子,跑个来回也就十分钟左右,方便添货。一人摆摊一人忙家务和采买加工,一日三餐换着吃饭。摆摊所需的食材靠去石羊场、神仙树、红牌楼等地赶场购回。说起那时的赶场,马路未通公交车,不会骑车也没有自行车的只能走路背着背兜买回东西,然后就在洗衣台上洗切晾晒。
 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,吃啥都香。学生娃儿比较馋嘴,放学回家都忙着找吃的,坛子头的泡菜、碗柜里的残汤剩饭都要弄点来塞进口中,其时叫捞嘴,更不消说哪里经得住王大爷卖的零食诱惑。炒葫豆、红苕片、熟花生,用小秤定量,以每堆论价,玉米花、爆米花、炒黄豆包括碗豆,用杯计量舀满为度,这些按堆按杯的零食卖价一般不超岀伍分。光顾者大都是住在小天居民区的学生娃儿,除了节假日,他们每天经过此地去前面的金陵路小学、东桂街小学读书(现在两校已合并改名),他们尤爱有盐有味的小虾米,两分叁分摊主都要卖。那时候没那么多讲究,写过的作业本以及报纸裁剪用作包装,纸裹折起来呈尖筒状,买到的小虾米边走边吃直到学校时油渍已浸透纸背。此外,还有麻辣大头菜、泡的青菜帮帮,看到学生们舔舌舔手的吃相,更是让人感到津津有味。当时,家长们的工资都不高,学生娃儿身上会有好多钱嘛?多以买铅笔、擦子名义省下的零花钱,揣在纸折的钱包里或藏在文具盒中,耍得拢的同学三三两两凑钱买来东西打伙吃,所以王大爷的零食摊摊赚的是分分子利润,挣点钱也辛苦。
  王大爷老两囗没有其他工作,凭借零食摊摊小小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几十年。如果他俩还健在的话,双双都过百岁了,而那些学生“吃货”已到倚杖之年。再回首,老成都往事如烟,那种儿时的香脆味道却记在心头,久久难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