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版 -E6 家园-
E6家园
  • ·古诗词里听春雨
  • ·上岳母家“负荆请罪”
  • ·我的同学“何诗人”
大家都在看

扫一扫

下载封面新闻APP

体验更多精彩

古诗词里听春雨

  

□项伟

  春天,总是讨人喜欢的,有人爱春的姹紫嫣红,有人爱春的草长莺飞,有人爱春的阳光明媚,而我,却独爱春的细雨绵绵。春雨淅淅沥沥的夜晚,香茗一杯,诗书一卷,于诗词中品味春雨,别有一番趣味。
  春雨里有“苦”。“苦”是人生常态,古今概莫能外。佛经里说,人有八苦,其中三苦是“爱别离、求不得、放不下”。“爱别离”原指与相爱之人分别的痛苦,往大了说,也包括亲朋好友、相识相知者。对于王维来说,与老友分别是痛苦而伤感的—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,在“渭城”的“朝雨”里,只能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,因为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。而对于刘长卿来说,那年的“闲花细雨”里,却另有一番苦涩。他在《别严士元》里写道:“春风倚棹阖闾城,水国春寒阴复晴。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日斜江上孤帆影,草绿湖南万里情。东道若逢相识问,青袍今日误儒生。”他乡遇故知是快乐的,但与好友在江南烟雨中“聚散匆匆”的一幕,难免让诗人生出“世事无常”的感慨来,更触动了他的心结:报国无门、壮志未酬,是为“求不得”;而对于“青袍”(代表低官阶)的纠结和神伤,也流露出他对“功名”的在意和向往,此为“放不下”。
  春雨里有“乐”。辛弃疾说:“叹人生,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!”正因烦心的事太多,人们才会努力去寻找快乐,并试图留住快乐。欲图一时之乐,并非难事,譬如出去走走,在“沾衣欲湿杏花雨”的时节里,来一次“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”的春游,就是极好的!而要时时乐、常常乐,偶尔浪个一、二次的,已然无法满足,除非能像唐代诗人张志和那般看破红尘,放下功名,扁舟垂纶,浮三江,泛五湖,渔樵为乐。这位外号“烟波钓徒”的著名诗人曾用一首《渔歌子》描绘了他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: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而要享受这种“斜风细雨不须归”的理想派生活,要放下很多东西,可见,快乐是有“代价”的。
  春雨里有“失”。南宋诗人陆游在客居京城时曾作“春雨”诗一首,其中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两句被后人广为传诵!人们津津乐道于由诗人听觉所勾勒出来的江南春景图:淅淅沥沥下了一夜的春雨,清晨小巷里的卖花女,一切是如此的明艳美丽。但却往往忽略了“一夜”这个关键词,诗人为何听了一夜的春雨?是因为皇帝召见而兴奋得睡不着?非也!事实上,诗人是因忧思过重而失眠,只能听着淅淅的春雨到天明。那么诗人又为何而忧、因何而愁?或可用“失”字来形容一二:其中当有烈士暮年、壮志未酬的失意,更有对偏安一隅、软弱黑暗的南宋朝廷的失望,或许还有对已然“失去”的金戈铁马、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的无限感怀。不管怎么说,对于到老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”的陆游来说,临安城那一夜春雨里,必然还藏着一颗浇不灭、吹不熄的拳拳报国心。
  春雨里有“得”。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指的就是对于农民、农作物来说,春雨就像油一样宝贵难“得”。这一点,对于定居成都草堂多年、久于农耕的杜甫来说,是有切身体会的。他在《春夜喜雨》中从一个老农的角度,以欢快、喜悦的笔触写道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是啊,能不高兴么?对于农人来说,天降喜雨,润泽万物,农作物的长势更好了,丰收的前景可以预期,这就是最大的“得”。而对于大半辈子颠沛流离、饱经战火的诗圣杜甫来说,更是“难得”:至少不用担惊受怕、疲于奔命了,至少不会居无定所、食不果腹了,至少可以活得像正常人一样,儿孙绕膝、享受天伦之乐了。毕竟,好好活着,比什么都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