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
下载封面新闻APP
体验更多精彩
鼻头涕藍 (lán) 鑱(chán),在浙江台州方言中意指小儿两行清鼻涕挂到嘴边而不知擦拭的模样,引申比喻一个人形象丑陋,仪容邋遢,或吃相不好。
过去,每到冬天,有的农村小孩一受冻两行鼻涕就会流下来。他们没有手巾,有的干脆用袖口擦拭,抹得满鼻子满脸都是鼻涕,被大人笑称“鼻头涕藍鑱”。
鼻头涕三字好理解,藍鑱两字为何竟指丑陋、邋遢呢?
这是有出处的,藍鑱一词在唐代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。《广韵》:“藍鑱,形儿恶也。”王仁裕的《玉堂闲话》也载:“藍鑱鼻孔,真同生铁之椎;腼甸骷髅,宛是熟铜之灌。”宋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一九“保宁仁勇祥师”:“有个汉,怪复丑,眼直鼻藍鑱。”
再来探究藍镵两字的本源。
台州方言中的镵,也叫镵子或者鑱头,是旧时石匠的一种工具,用来凿石开岩,也有用于凿削金属。现在通用的叫法是“錾子”。
鑱,本意为古代一种掘土器,装有弯曲的长柄,称长镵,便于山中挖药,多为采药人使用,又称药镵。又指犁头,《广韵》吴人云犂铁。又意指刺、凿,《玉篇》中的刺也,錾也,即凿石工具。
“鑱”的含义,应该取自犁头的引申义。犁头的形状是螺旋形翻卷状,鼻孔长成像犁头那样子,岂能不丑陋。“藍”字,古义通“褴”,即褴褛的褴,组合成“藍鑱”,其词义不难想象。
其实,鑱在上古时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器。《史记黄帝本纪》云:“帝采首山之铜铸鑱,以天文古字铭之”;《管子》地数篇也云:“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,蚩尤受而制之,以为鑱铠”。那时候的鑱,应为一种短兵器,剑的前身,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作为兵器的鑱,被剑所取代。鑱,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,装上弯曲的长柄,用来刨土,演变成类似锄头的刨土工具;装上直柄,用以铲土,演变成类似于铧锹的铲土工具;制成卷曲状,装上L形木柄,向前推犁,用以翻土,演变成犁头。